4月18日,2023海洋学术(国际)双年会在厦门举行。会议主题为“保护海洋生态系统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国家部委有关部门、业内院士、外聘院士、知名专家学者及企业家们齐聚一堂,共商共议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大计,助力海洋科技创新。
鉴于云洲智能为无人船艇的技术创新、产业发展与服务国家战略作出重要贡献,董事长、教授级高工张云飞受邀作为主会场报告专家出席,在报告中重点介绍海洋调测无人船发展现状,以及集群观测技术的应用进展。 图 | 云洲智能董事长张云飞作《洞悉深蓝—海洋智能无人观测装备的革新》主题演讲 海洋观测投入大、效率低、风险高 无人装备投入海洋调查工作优势明显 张云飞指出,海洋观测目前的主要装备,面临投入大、效率低、风险高的现状。 图 | 区域观测(4基观测要素展示) “海洋调查工作的难点在哪儿?可以看这张相对比较完整的区域观测图,有调查船、无人船、浮标、水下的潜标、海床基;天上有飞机、卫星,基本上就是4基观测的一个全要素展示。如果要在百公里级别内,形成一个相对比较高的时空分辨率观测,这些东西要全包括进去,投入成本是极高的,尤其在中国。因为我们中国的海洋设备的国产化和自给率是相对低,我们要做观测,成本很高。投入大,效率低,风险高。无人装备、无人技术如果投入到这样的工作里面,甚至于我们把很多固定的观测手段让它变成可自主的、可机动的,那情况将变得怎么样?无人装备在海洋调查工作中能够降低投入成本,提高效率,而且能够改善现在这种高风险的工作环境。” 张云飞以MH370搜索为例,印证海洋智能化无人装备如何大幅提升作业效率,“2018年,马来西亚政府组织,某海洋水下机器人服务公司实施,8艘USV(无人水面艇)、8台AUV(无缆水下机器人),138天完成125,000km2平方公里的海底高精度扫侧,传统单艘科考船需要837天,提升效率6倍。” 图 | MH370搜索中,海洋智能化无人装备提升作业效率6倍 未来几年无人船艇将走向群体智能 实现L4行为级到L5决策级的跨越 无人艇的核心在于自主能力,自主能力的高低决定了无人艇的智能化程度,无人机和无人车已经有了自己的自主能力分级,云洲智能对无人艇的自主能力等级也进行了一个划分,用于标定无人艇的智能化程度。 从L0遥控级到L6完全自主级,云洲智能一共划分了7个级别。目前行业内的一些主流产品普遍处于L3任务级到L4行为级的过渡阶段,并朝着L6协作级具备全自主作业能力发展。 图 | 云洲智能制定的无人船艇自主能力等级 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张云飞预判将有三大趋势: 趋势一:异形船艇加速发展,以解决具体科学和工程问题为导向。 趋势二:无人集群系统走向跨域异构,最大限度发挥各种无人装备的优势。 趋势三:无人船艇将走向群体智能,未来几年将实现L4行为级到L5决策级的跨越。 “ISOOS系统”将提供崭新海洋观测模式 具有深远科学意义和广阔应用前景 张云飞认为,现有的各种海洋观测平台虽各有优势,但均存在一定的局限。 “我们亟需提升快速、机动、高效地获取高时空分辨率海洋信息的能力,而发展和巩固这一能力的关键在于开发新型无人智能仪器设备及其组网观测技术。因此,我们酝酿了研制‘ISOOS系统’的计划,我们提出以智慧母船为载体,通过空、海、潜无人节点的跨域协同组网,创新性地构建一套‘智能敏捷海洋立体观测仪’。智慧母船作为运载工具和指控中心,根据任务需求携带大批无人节点快速到达目标区域,通过专用的布放回收装置,实现批量化高效部署。部署到位后,开展从大范围跨域组网协同立体观测。不难看出,‘ISOOS系统’将提供一种崭新的海洋观测模式,具有深远的科学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图 | ISOOS系统示意及应用方向 为了加深与会嘉宾对“ISOOS系统”的理解,张云飞还提到了《安德的游戏》这部电影,电影描述人类和虫族在太空中作战,“其中展示的两大能力和两大系统——跨星系通信能力,集群控制能力,全息的数字孪生系统,沉浸式的交互系统。这几项关键技术,即使在未来,依然属于前沿。而‘ISOOS系统’也延伸了以上两个能力,并有拓展两大系统的技术储备。” 近十年来以超10%的年增长率迅速发展 海洋经济已成厦门经济全面提速重要引擎 中国海洋学会第九届理事会党委书记、理事长陈连增,厦门市委常委、副市长黄燕添以及来自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共12名院士和中国海洋学会各副理事长代表出席会议。 黄燕添表示,中国海洋学会在海洋自然学科领域,以其独有的海洋人才与智力优势,为海洋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为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十年来,厦门市海洋经济以10%以上的年增长率迅速增长,海洋经济已经成为厦门经济全面提速的重要引擎之一。 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海洋智能装备产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也是推动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力量。云洲智能作为国家鼓励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除了发挥无人船艇技术实力和制造能力,也将呼吁更多优质产业、创新人才“下海”,共同助力海洋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